
越来越多韩国企业将印度视为中国的可行替代品
“战略模糊性”已成为韩国十多年来的外交政策公式。这是因为首尔决定不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选边站,考虑到其与中国的密切经济联系和美军在韩国的存在,这被视为不可避免的。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持续紧张局势——加上其他外部挑战,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高通胀和乌克兰战争——进一步促使中等强国和出口导向型的韩国加快了其贸易和投资组合的多元化。
在这种情况下,拜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立法措施,旨在通过牺牲与盟友的关系阻止中国的增长,促使首尔加速从北京的转向。
此外,尽管中国在疫情后重新开放,但韩国今年第一季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78亿美元,这是自两国在1992年正常化外交关系以来的首次逆差,导致韩国企业重新考虑维持对中国的关注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已经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目的地。预计到2023年中期,印度的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使印度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不仅是其人口规模,还有其年轻人口的规模。只有7%的人口年龄在65岁及以上,而中国是14%,美国是1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印度今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将达到5.9%,比中国高0.7个百分点。
另一个贡献因素是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印度制造”倡议,旨在将印度定位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吸引外国投资,并通过提供简化的监管程序和免税福利来将其整合到全球供应链中。根据政府数据,由于这项倡议在2014年启动,截至2022年9月,年度外商直接投资已经翻了一番,达到830亿美元。
此外,莫迪在2020年宣布的“生产链激励计划”已经扩展到了关键行业的合格公司,如电子、制药、汽车等。该计划为公司提供4%至6%的激励,用于超过基准年的增量销售,为期五年,以促进“自力更生”的印度。
在这样的激励和其他因素的推动下,一些韩国和全球的大公司已经将其制造业设施转移到印度或加强了在印度的制造。除了在北方邦诺伊达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工厂外,三星还在2月份宣布,将在印度生产整个Galaxy S23智能手机系列,而不是从越南工厂进口。
今年1月,该公司宣布推出其顶级冰箱系列,该系列“100%在印度制造,具有印度制造的功能”。另一家韩国电子巨头LG在2月份透露,它将投资2400万美元,在其位于浦那的工厂建立一条新的生产线,除了位于大诺伊达的现有工厂外,它还将在那里生产优质的并排冰箱。
电子公司并不是追逐印度繁荣的唯一参与者。韩国钢铁制造商POSCO于2017年放弃了在印度建立钢铁项目的计划,去年宣布将在印度建造一座钢铁厂,这次是与印度合作伙伴阿达尼集团合作,预计投资高达50亿美元。
韩国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宣布,将收购通用汽车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工厂,以扩大其在印度的生产,作为其到2028年在印度推出六款电动汽车的承诺的一部分。此举预计将有助于抵消该公司在莫斯科入侵乌克兰期间从俄罗斯撤军的影响。
不出所料,现代汽车工厂是韩国外交部长朴槿惠上月访问印度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他还强调了韩国公司对“印度制造”的贡献。
然而,印度的外国投资面临着重大障碍,包括基础设施不足、监管环境不一致和官僚程序缓慢。世界银行去年的一份报告估计,随着印度日益城市化,未来15年需要8400亿美元来升级印度的城市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2020年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在多个关键领域排名不佳,其中包括在开办企业方面排名第136位,在产权登记方面排名第154位,在执行合同方面排名第163位。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由于地缘政治问题和中美之间的持续竞争,许多全球企业正在将其供应链多样化,远离中国。
韩国企业也不例外,许多企业正在探索一个正在崛起的印度作为一个可行的选择。2017年中国对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的经济报复是一个痛苦的提醒,提醒韩国企业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
作为回应,他们愿意利用印度所提供的机遇。正如莫迪所说:“全世界都在说印度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韩国寻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我们将看到其在印度的投资增加,利用共同的民主和市场体系以及特殊的战略伙伴关系。
文章来源
https://www.scmp.com/comment/opinion/article/3219894/south-korean-companies-increasingly-see-india-viable-alternative-china